文︱陆弃
印度最高法院8月11日对德里—国家首都辖区(NCR)下达“八周内清除流浪狗、应收尽收、不得再放归”的强硬命令,并附带一整套刚性措施:建收容所、全链条绝育与疫苗、重点区拉网式捕捉、CCTV全程监控、24小时咬伤/狂犬病热线、四小时内响应,且明确警告,任何阻碍者,包括披着“动物保护”外衣的组织与个人,均可能被司法追责。这不是一次温情的文明劝导,而是一场以公共安全为基准线、以法律强制力为抓手的治理突击。政治信号刺眼:在人的生命与所谓“人犬共处”的叙事冲突中,国家选择了人。
先看事实。2024年印度官方记录超过370万起狗咬伤事件、54例疑似人类狂犬病死亡;世卫组织的长期估算显示,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狂犬病死亡发生在印度,犬只传播占压倒性比例。德里流浪狗数量的最后一次官方统计还是2012年牲畜普查:不少于6万只,而当地舆论与民众普遍认为远超此数。大型犬群在公园和居民区游荡,形成潜在危险带。把“370万起咬伤”和“六万只流浪狗”放在同一张表上,就能直观看到一座特大城市的公共空间被侵蚀的速度。
有人主张“绝育而非扑杀”,认为文明社会不应针对动物。但印度过去十多年一直依赖“绝育+疫苗”(ABC)模式,现实却给了沉重回击:资金分散、流程外包、指标虚高、执法陷入诉讼与“政治正确”的泥潭,形成一个怪形生态,狗越来越多,纳税人的钱越来越少,咬伤曲线陡升,而任何强制治理都被扣上“残忍”或“倒退”的标签。最高法院这一刀,正是对失效叙事的法理纠偏:先撤离风险,再谈人道处置。这一次,用词极重:“一只也不许放回去”。
该命令有三大看点,第一,时间表的“反官僚学”。八周意味着从宣言式治理转向有交付节点的项目管理。它迫使地方政府做真实的产能盘点:收容所建多少、选址在哪里、人员编制、犬舍容量、卫生标准、粪污处理、与医院的暴露后预防(PEP)衔接、热线与捕犬队协同……任何一个环节掉链子,媒体和法院都能精准追责。印度司法在公共诉讼上“敢打敢围”,行政不作为可能被制度化曝光。
第二,优先级的“公共空间学”。城市公共空间是稀缺品。谁能让孩子在草坪玩耍、谁能清晨跑步不被围堵、谁能夜晚下班不绕路,这些都是“安全权”。当“爱犬自由”与“居民安全”冲突,法律必须回答:谁退让?过去多年,印度不少城市把答案交给“情感动员+市民自治”,结果是权责错位、冲突外溢。这次最高法院用“不得放归”的规则,把优先级矫正到人身安全上,这不是冷酷,而是现代城市的常识。
第三,利益链条的“去神秘化”。当绝育、疫苗、NGO与项目制资金缠绕在一起,舆论容易被“善意面具”蒙蔽。印度本地律师与媒体已开始追问:某些组织对“放归”的执念有多少财政含金量?在“每只狗多少卢比”的补贴模式下,是否存在规模化的“指标经济”?越多流浪狗,意味着越多经费、合约与采购?判决让“爱心产业化”的灰色空间无处藏身。
刀锋虽利,也要防反噬。把“应收尽收”写进判决,不代表现实里有无限笼位。德里是两千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,即便保守估算,要将街头犬只全部转入收容体系,土地、预算、人手都是巨大挑战。更棘手的是“长期化成本”:犬只的饲养、医疗、监管、领养与安置,一旦资金断档、监管松动、寻租滋生,收容所可能沦为“堆狗厂”。印度行政能力在“建起来”阶段不弱,真正在“维持住”上屡屡掉链子。法院能开头,政府要接力,社会要监督,否则八周后一地鸡毛。
舆论已两极化:受害家庭拍手称快;部分动物保护社群激烈反弹,甚至出现煽动言论。此时更需纪律感。以暴制暴、情绪对抗法律,只会加速公共讨论劣化。法院已划出底线,媒体与平台应“去谣言、去煽动、去暴力”,把注意力拉回到收容是否人道、疫苗补给是否到位、领养流程是否透明。
有人问,为什么不是“以领养代替收容”?答案残酷:在一个每年数百万咬伤的巨大市场里,领养永远跟不上繁殖速度与城市扩张;所谓“社区犬”的浪漫叙事,现实中往往等于“无人负责的集体风险”。没有实名喂养、备案、伤人连带责任,所谓“共处”只会变成对沉默多数的安全剥夺。把犬只从街头撤离,是把复杂问题降维到可治理的封闭系统里,这是任何大型都市必须迈过的关口。
从中国城市治理看,这场风暴提供两个启示。其一,公共安全议题必须防止“话术反客为主”。“爱心”“文明”“共处”没有错,但不能凌驾于“生命权与安全权”之上。其二,任何长期公共项目都要有“真数据—真问责—真透明”。绝育、免疫、领养,每个环节都要能被公众检验,财政流向、采购合同、中标主体、完成量都要能被审计与监督。越是“善意”,越要防止寻租;越是“公益”,越要公示。
回到这纸判决,它既是“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”,也是对城市最简单的承诺:人走在街上,不必提心吊胆。对德里而言,接下来八周是“工程考试”“财政考试”“法治考试”。若能把街头犬只有序、透明地收上来,配套好收容、医疗、领养与安置,把热线、应急救治与司法追责联成闭环,这一次喧哗就不只是情绪胜利,而会成为可复制、可问责的治理样板。
文明不是歌颂的口号,而是需要维护的秩序。维护文明,有时需要温柔,有时需要硬度。在德里的街头,最高法院选择了后者。刀锋出鞘,不是为了展示锋利,而是为了让孩子能安心在草地追逐,老人无畏在夕阳下散步,工人夜班后直走回家。城市本该属于人,而不是恐惧。
汇盈策略-汇盈策略官网-配资平台靠谱-股票在线配资门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